8小时之外
很多人说,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。8小时之外的工作,与我无关,让我们上班时间再谈。
很多时候这是正确的。敏捷也说,提倡每周40小时工作不加班。
但说着说着,这个话题就逐渐走向了两个极端:一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拼命加班,一个是严格恪守工作生活之间的泾渭,8小时之外则完全抵御任何“工作”。
10年前我开始使用手机。那个时候开始有人在非工作的时候找我。那个时候也没有想这么多工作生活的分别,那种时刻被连接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。后来混迹社区,更难以分辨工作生活:白天写公司的代码,晚上写开源软件,得到一些线索第二天接着在公司写,有了一些想法难以抑制也就直接工作下去了。看起来是一直在工作吗?也不全是,但显然也不是生活。
从使用G-Phone到iPhone, 工作看起来与大多数人越来越近。也许在那一刹那,你就收到了哪里的邮件需要处理,哪里的一条聊天消息。这些事情,有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,无论工作还是生活。
我想起真正的工匠,画家,艺术家。他们似乎从未区分工作与生活的差别。固定的作息时间并非完全的限制了他们的“工作”时间,在大部分的时间里,那些冥想,采风,写生,难道不是“工作”?
我感到迷惑了。到底什么是工作?
纺织工人是工作。在8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里,坐在缝纫机前,机械的按照流水线的要求,完成一道道的工序;富士康里的电焊工是工人,在0.5平米的工位下,连伸手的动作都被规定;写代码是工作,在8小时的时间里,老老实实把代码堆出来,中规中矩的开发,下班回家。
还有一些人,在8小时之外看起来没有工作,例如思考,讨论,研究发现新的解决办法以便让日子过得更好。这些不可见的、无法以常规评估体系来衡量的“工作”,却很快成为这些人脱颖而出异于常人的重要因素。例如,在工作时间里有个问题已经完成了,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琢磨的时候发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。
工人与创新者的区别在于,前者通过不断重复,后者则通过不断创新。创新多少是从不断的重复和思考中而来。只有在“工作之外”仍然能够不满现状、提升技能、优化方案的人,才算得上是热爱这个职业的人,才算是“工匠”。
在现代的通讯和沟通工具下,绝对脱离工作是不现实的,就像绝对脱离生活是不现实的一样。说8小时之外“绝对”不碰不想不锻炼的人,也许应该考虑一下,现在从事的工作是自己真正热爱的么?